家长学堂 | 母爱会影响孩子大脑的成长发育!
母亲更有爱心,孩子成长更好。即使出于最本能经验,我们也认同这样的结论,但母爱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多直接的作用?当正式的研究报告发布出来,还是让为人父母者有震惊的感觉。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神经研究中心最近公布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母亲在孩子成长期间付出足够关爱,孩子的大脑体积更大,抗压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也会发育得更好。此为家长学堂第49篇。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母爱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多大作用?通常我们的理解是,富有爱心的母亲,孩子情商更高,或者通过和母亲相处,变得更有爱心、举止更温和有礼;但最近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神经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母爱对孩子的成长有更重要的作用:母亲是否有爱心,决定了孩子大脑的体积大小,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能力和记忆里——这已经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培养和引导了。
母爱主要影响孩子大脑的两块区域:海马体和杏仁体。这两个掌控孩子未来发展的大脑核心部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妈妈投入的关爱随之改变。
海马体又名大脑海马,是位于脑颞叶内的一个部位,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该名称来源于这个部位的弯曲形状貌似海马。
海马体是人体大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边缘系统的一个分支,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人的信息整合能力以及近期和长期的记忆,同时也负责空间导航,即方向感和空间想象能力。
当人处在紧张的环境中时,大脑自动向神经系统发出信号,身体就会产生有助于缓解压力的物质。而海马体正是大脑中负责压力反应的“中枢装置”。海马体体积越大,人体的抗压能力和记忆力就越强。
海马体的生长与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呈正比:妈妈在孩子两岁前投入的关爱越多,孩子的海马体生长越健康;反之,幼儿时期遭到母亲忽视或打骂的孩子,其海马体的生长缓慢,体型偏小。
看看下面这张大脑扫描图---同样都是三岁的孩子,但左边的大脑体积明显更大,斑点和暗色区域也更少。神经科医生认为,造成同龄孩子大脑体积存在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同。
3岁孩子脑部扫描对比图,左边为孩子正常脑部发育大小,右边为获得关爱较少孩子的脑部发育大小
海马体大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孩子今后综合素质的高低。研究表明,图片左边拥有较大海马体的儿童,在未来的社交活动中更加自如,也展现出更加出色的能力;而图片右边由于缺失母亲关爱的孩子,不但在各方面要逊色于前者,更为甚者,他们易于依赖药物,有暴力倾向,或者失业在家。并且,他们还可能出现心理或其他方面的健康问题。
而杏仁体则是大脑颞叶内侧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形似杏仁的神经元聚集组织,有调节内脏活动和产生情绪的功能。
母爱可改变孩子大脑
“在孩子幼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是孩子大脑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神经研究中心的医学博士琼·卢比(Joan Luby)指出。
卢比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完成了一项关于儿童海马体发育与母亲关爱之间的实验,研究结果刊登于《美国科学院院刊》。这是业内首次将儿童大脑关键区域的发育与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联系到一起并证明其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母爱在婴儿大脑发育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强大力量。
婴儿成长过程中,母亲以拥抱、亲吻和语言表达等方式给予大量关怀和照顾,可使孩子在成年后不易焦躁,抗压能力更强。在心理学家看来,并不是拥抱或亲吻本身改变了什么,而是这些动作所传达的爱,带给婴儿安全感和满足感,使其健康成长。
在此之前,研究者通过动物研究发现,母鼠早期的关爱对幼鼠海马体的生长、脑细胞的生成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而针对儿童的研究表明,早期的社会经历与杏仁体的大小有关。杏仁体能帮助控制对情绪反应的处理和记忆。还有大量研究发现,与没有得到关爱的同龄人相比,那些在关爱环境中长大的儿童通常在学业上表现更为出色,情商也更高。
如今,大脑图像已经显示,母爱能够影响孩子海马体的大小。在该项研究中,有些母亲不那么关爱自己的孩子,与这些儿童相比,得到母亲关爱的儿童的海马体要大10%。研究表明,海马体越大,记忆力越好。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琼·卢比博士说:“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心理社会环境对人类大脑的发育影响重大。这有力证明了母亲早期对孩子的关爱在其大脑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目前进行的一个项目是追踪早发性抑郁症儿童的成长发育,此次研究属于该项目的一个部分。作为项目的一部分,卢比及其同事先组织了一次测试,名为“等待任务”,衡量儿童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关爱。这些儿童年龄为3—6岁,有的有抑郁症症状,有的有其他精神疾病,还有的没有任何心理问题。
研究人员让孩子和母亲待在一个房间内,并给他们一份包装精美的礼品和一份母亲必须填写的调查问卷。研究人员告诉孩子必须过5分钟,基本上就是等妈妈填完调查问卷,才能打开礼物。由一组精神病学家对母亲给予孩子的关爱打分,这些精神病学家并不知道孩子的健康状况及其父母的性情。
例如,一位非常理解孩子的母亲会安慰孩子,解释说:宝贝,只需再等几分钟,她知道这很烦人。卢比认为,“这个任务可以概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也就是说,这个任务可以让研究人员知晓孩子在家里得到多少关爱。
“这很客观。母亲是否对孩子关爱,不是依据她自己的评价。相反,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体现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她是否能替孩子着想以及对孩子的关爱程度有多高。”
现在,4年过去了,研究人员为92个曾参与“等待任务”的儿童做了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与得到较多母亲关爱的无抑郁症的儿童相比,得到较少关爱的无抑郁症儿童的海马体要小9.2%,而得到较多关爱和较少关爱的抑郁症儿童的海马体分别要小6.0%和10.6%。
虽然此项研究中95%的母亲都是孩子的亲生母亲,但研究人员表示,任何主要带孩子的人所付出的关爱都可能对大脑产生同样的影响。
随着这些孩子不断长大,卢比及其研究小组将继续跟踪调查,并计划研究在学前阶段,父母的关爱对大脑其他区域的影响。卢比说“现在,我们清楚地知道,看护者的关爱不仅有益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事实上还会改变孩子的生长发育。”
研究人员还发现,母亲和孩子之间的高质量的交流会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智力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需要花费母亲所有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而言,较之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量”,妈妈和孩子相处时所传达的爱的“质”更为重要。
陪伴孩子不在时间长短,而是有没有“专心”陪伴。如果父母总是心不在焉,边忙其他事边把孩子放在一旁,这样的陪伴毫无价值可言,即便父母终日守候,孩子也不会感到快乐。
心理学专家建议,即使生活再忙碌,妈妈们也不要忘记每天留出半小时至一个小时专属于孩子的时间。在这期间,妈妈与孩子可以进行一些存在身体接触的游戏,或是和他们一起读书。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需要有任何期许,只需要专注地望着孩子的眼睛、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感受到纯真的关怀和爱。
当孩子得到爱与关怀的时候,孩子的稳定情绪与自信心就会持续成长。同时,控制情绪的杏仁体和掌管学习、记忆的海马体,也会一同生长。健康的大脑无疑为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Ⅰ、“家长学堂”第一辑(回复“家长”收看)
1、《寄宿制学校之“寄宿制”内涵是什么》(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
2、《解析世界性教育难题男生的学习为什么成为问题》(作者:上海师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岳龙)
3、《男女生学业差异的成因与对策》(作者: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
4、《从大学通识教育回看中学生阅读人文经典之必要》(作者: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刘平)
5、《TED史上最火爆演讲者:思考教育要用农业思维》(演讲者:英国创造力研究专家肯·罗宾森)
Ⅱ、“家长学堂”第二辑(回复“家长2”收看)
1、《好父母是如何炼成的?教育专家张文质答问录》(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2、《如何理解和处理孩子的焦虑?》(作者: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
3、《人为什么要辩论?》(作者:美国威克森林大学传播系主任Allan Louden)
4、《赞美孩子的风险“有感赞美”的三大策略》(作者: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詹志禹教授)
5、《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学校》(作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Ⅲ、“家长学堂”第三辑(回复“家长3”收看)
1、《害羞的小孩需要矫正吗》(作者:美国作家佩丽·克拉斯)
2、《日常生活教育孩子有“八戒”》(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3、《睡得安才学得好 把睡眠还给孩子》(作者:美国高校课程设计专家南桥)
4、《你是“魔术师型”还是“教师型”爸爸?》(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岱宗)
5、《古法孕育和常法慢养 培养优秀孩子的农业思维》(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IV、“家长学堂”第四辑(回复“家长4”收看)
1、《为什么女孩更需要与爸爸的亲密关系?》(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顶级家庭顾问詹姆士•杜布森)
2、《这一生,至少做一次教育的傻瓜》(作者: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
3、《青春期孩子的网络管教》(作者:台湾《亲子天下》杂志总主笔宾静荪)
4、《狠心爱孩子,犹太人的育儿观念》(作者:犹太裔上海妈妈沙拉)
5、《让孩子在自然中完善“第八智能”》(作者:美国家庭、自然与社区专栏作家理查德· 洛夫)
V、“家长学堂”第五辑(回复“家长5”收看)
1、《过度的电子技术对儿童造成的不可逆生理损伤》(作者:加拿大儿童职业治疗师克里斯•罗文)
2、《破解名校迷思 孩子的幸福在于技能和天赋的结合点》(作者:Ivylabs 学术总监林杰)
3、《富裕家庭子女教养策略:如何避免“银汤匙综合症”》(作者: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玛德琳·莱文)
4、《亲子控的陷阱精英父母如何变成“直升机家长”?》(作者: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玛格利特•尼尔森)
5、《做好心理管理,让孩子的海外游学效益最大化》(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严文华)
VI、“家长学堂”第六辑(回复“家长6”收看)
1、《父母怎样听,才能让孩子袒露心声?》(作者:美国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专家帕蒂·惠芙乐)
2、《儿童情商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张怡筠)
3、《当心奖励教育变成贿赂!诺贝尔奖得主家庭育儿经》(作者:美国知名临床心理学家,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夫人维吉尼亚·希勒)
4、《从荡秋千游戏看父亲的角色为什么更重要》(作者:美国儿童家庭咨询及治疗师Randell D.Turner博士)
5、《家有毕业生 父母转换角色的7条建议》(作者:美国著名青少年教育著作出版人Dennis Trittin)
VII、“家长学堂”第七辑(回复“家长7”收看)
1、《暑假=无节制刷屏时间?如何帮孩子规划“健康在线时间套餐”》(作者:美国CyberWise机构创始人Diana Graber)
2、《自由玩乐胜过一切暑期学校》(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3、《家长如何把功利心误导给孩子?》(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4、《美国学生也被分数折磨看这位美国家长给女儿的一封信》(作者:美国家庭及儿童问题社会活动家Vicki Abeles)
5、《培养比智商、天赋更重要的执行控制力,让孩子玩这5个游戏》(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VIII、“家长学堂”第八辑(回复“家长8”收看)
1、《0-18岁分阶段情商引导策略,从中国首份儿童情商报告看门道》(作者:外滩教育资深记者周一妍)
2、《当孩子作弊,家长应该怎么办?》(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3、《美国老师眼中的“过度教养”家长》(作者:美国亲子及教育专家、《纽约时报》教育类专栏作家Jessica Lahey)
4、《如何跟孩子谈论毒品? 》(Howstuffworks编汇)
5、《向台湾老师学一学,新学期如何教孩子做计划》(作者:两届全台湾创意教学优等奖及特等奖的获得者苏明进)
IX、“家长学堂”第九辑(回复“家长9”收看)
1、《初中生可以用智能手机吗? 》(作者:定居美国,长期关注美国基础教育的Diana)
2、《别让孩子迷失在同伴压力里 》(作者:定居美国妈妈“哪哒芬芳”)
3、《常识性现象也得好好跟孩子解释,千万不能糊弄 》(转载自知乎网站)
4、《夸儿童聪明促其“自我毁灭”! 你不一定会正确地表扬孩子》(作者:美国高校课程设计专家南桥))
5、《为什么女孩总比男孩成绩好》(作者:《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美国著名心理诊疗师、医学博士Enrico Gnaulati )
X、“家长学堂”第十辑(回复“家长10”收看)
1、《如何养育“第三文化”孩子》(作者: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张薇)
2、《抓住孩子14岁前的“阅读饥饿期”》(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3、《90天,培养改变孩子一生的好习惯》(作者: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孙云晓)